近期,泉州海洋职业学院航海交通学院“扬帆筑梦”实践服务队以传承海丝文化总基调,研学福船文化为出发点,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传承注入青春力量,前往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中泉集团船务分公司、祥芝镇蔡国栋蔡立新船模制作工坊、石狮市泉州师院附属小学开展了“探寻海丝印记,再扬福船风帆”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情系刺桐古城,探寻海丝印记
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数千年前,一艘艘载满丝绸、茶叶、香料的航船从泉州出发,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远渡重洋,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门口合影)
6月25日上午,实践队前往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进行实践学习,沉浸式感受海丝文化风情。实践队重点参观了“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中国舟船世界”、“福船的故事:从泉州走向马六甲”主题展区,近距离观赏精致的船体模型、庞大的实船、生动形象的沙盘,通过互动游戏体验,了解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以及驾驶方式。一座海交馆,一部泉交通史,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史和悠久的船文化深深震撼着实践队成员。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博物馆参观)
校企合作齐研学,资源共享促发展
6月25日下午,为有效学习船舶工业有关的前沿工程技术、开阔学术视野、拓展工程认知,在实践中追寻深蓝足迹,感受航运魅力,实践队赴中泉集团船务分公司研学。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中泉集团船务分公司参观)
在研学过程中,双方坚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坚持以党建促发展,以特色促内涵,实践队成员与企业代表畅谈了参观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的感悟,企业代表向实践队成员介绍了航运的发展历程。实践队成员了解到航运从原先跑小船只到如今的散装船、集装箱船、滚装船、特种船、大型游轮的发展历程,感受到海洋强国的战略任务精神引领下航运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为校企双方海丝文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开拓新的思路。
(图为实践队成员与中泉集团船务分公司企业代表合影)
寻访造船老人,感悟非遗文韵
6月27日,为了切实感受体验福船的船体结构和特色工艺,实践队来到福建省石狮市祥芝镇的蔡国栋蔡立新船模制作工坊拜访两位非遗传承人,面对面采访,近距离参观船模。
(图为蔡立新为实践队成员讲解船模)
蔡立新热情地和实践队成员讲解福船的制造工艺,讲述了他们与福船船模的故事。当实践队成员问到:“是什么让您和您父亲坚持了30余年?”蔡立新说:“我们做这个(福船)模型不是为了出名,现在福船已经看不到了,既然我们拥有这样的技艺,就有责任传承下去给世人留下记忆。”实践队成员听到这样的话后,表示非常赞同,同时更加坚定继续学习海丝文化,做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传承者、维护者、宣传者、践行者的决心。
(图为蔡国栋蔡立新船模制作工坊的福船模型)
(图为实践队成员与蔡国栋蔡立新两位非遗传承人合影)
走进学堂宣讲,传承海丝精神
6月28日下午,实践队来到石狮市泉州师院附属小学开展“小小造船师”课堂,通过主题宣讲、有奖竞答、制作船模等方式,更好地让孩子们了解海丝精神的内涵及传承意义。实践队队长声情并茂地讲述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史和福船的故事。随后,实践队成员带领学员亲自打造属于自己的福船,了解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水密隔舱造船技艺,知晓福船的制作过程、历史寓意,进一步了解海丝文化知识,以非遗美育浸润青少年,厚植文化自信,落实科教启蒙。
(图为实践队成员进行知识宣讲)
(图为实践队成员与学生一同制作福船模型)
(图为实践队成员与石狮市泉州师院附属小学学生代表合影)
线上线下宣传联动,以行促学谱新篇
6月29日-7月5日,实践队依托泉州海洋职业学院航海交通学院的微信公众号平台“泉海航海交通”以“海丝福船说”为宣传主题,经过讨论,制作科普推文定时推送,将本次实践所见所闻通过笔尖传达出来,扎实推进、成效显著,相关事迹获中青网、中华网、今日头条等多家媒体平台报道,以实际行动传承海丝精神,扬起福船风帆!
(图为实践队成员合影)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通过此次社会实践,“扬帆筑梦”实践服务队深入探寻海丝文化底蕴,研习福船文化,更近距离地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落实非遗进校园,文化有传承,真正实现了大学生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撰文:陈欣欣 摄影:李燊堯)